第(2/3)页 三人围坐一桌,觥筹交错,气氛十分热烈。 朱允炆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自己接手暹罗后的种种经历:如何安抚当地贵族、如何推行大明的教化、如何整顿市集秩序,言语间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足。 他说,在暹罗的这半年,是他这辈子过得最自在的日子,无需再面对朝堂的尔虞我诈,无需再被宫里的规矩束缚手脚,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一方土地,看着百姓们安居乐业,心中满是成就感。 朱高炽静静听着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,待朱允炆说完,他放下酒杯,话锋一转,语气认真地说道:“允炆,能把暹罗治理得井井有条,确实值得肯定。但你如今正值壮年,可不是躺平享乐的时候。想当年,秦王、晋王、燕王他们,哪个不是在你这个年纪,率军出征、开疆拓土,为大明打下一片江山?你身为大明皇子,身上流淌着朱家的血脉,理应也有这般抱负与担当,不能只满足于守着暹罗这一方小天地。” 朱允炆闻言,手中的酒杯猛地一顿,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,眼中满是惊愕与难以置信:“高炽,你……你这话是什么意思?让我去开疆拓土?难不成还要我亲自上阵杀敌?可我自幼熟读儒家经典,从未学过领兵打仗啊!” 他皱着眉头,满脸困惑地继续说道:“再说了,眼下哪里有敌人给我打?如今大明在南洋的威望日益高涨,周边诸国不是选择内附,就是成为大明的藩属,咱们都成宗主国了,谁还敢挑衅反抗?这开疆拓土的事,似乎也轮不到我吧?” 看着朱允炆一脸茫然的模样,朱雄英忍不住笑了起来,缓缓开口为他指点迷津:“允炆,你这话就说错了。敌人未必是那些公然挑衅大明的国家,那些名义上臣服、实则阳奉阴违的势力,何尝不是需要收服的‘敌人’?你看看暹罗西北的三宣六慰,他们虽早在洪武年间便归顺大明,名义上是大明的疆土,可其中的门道,你我都清楚——不过是名义上的臣服罢了。” “这些外邦异族,向来是听调不听宣,朝廷的政令传到那里,往往大打折扣,甚至被他们阳奉阴违地搁置。”朱雄英顿了顿,语气变得严肃了些,“而且他们内部极其团结,凭借着山川险峻的地形,自成一派,多年来一直游离于大明的直接统治之外。如今东边的交趾已经正式纳入大明行省,占城、真腊也纷纷选择内附,暹罗也成了大明疆土的一部分,整个中南半岛上,就剩下三宣六慰这一块‘飞地’,怎么看都显得格格不入,也不利于大明对南洋的整体经略。” 朱允炆闻言,眼神渐渐亮了起来,心中的困惑如同被拨开的迷雾,瞬间豁然开朗。 他猛地一拍桌子,站起身来,语气中带着几分激动:“大哥、高炽,你们的意思是……朝廷这是想要一统中南半岛,让三宣六慰也彻底归入大明的直接统治之下?” 朱高炽笑着点了点头,端起酒杯抿了一口,补充道:“正是如此。三宣六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掌控了这里,就能打通大明与西南边疆及南洋的陆上通道,不仅能进一步稳固南洋的统治,还能形成对周边势力的震慑。而你身为暹罗王,驻地与三宣六慰相邻,由你出面牵头此事,最为名正言顺,也最为便利。” “而且你想想,”朱高炽话锋一转,语气中带着几分诱劝,“若是能将三宣六慰成功收服,彻底纳入大明版图,这可是不世之功!你爹向来期盼子嗣能有所作为,你立下这般大功,他这个当爹的肯定会无比高兴,对你刮目相看。再说了,你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弟,如今都还没有分封之地,等你把这事儿做成了,你爹说不定会将他们也分封到这中南半岛来,让你们兄弟几人一同做邻居,相互扶持,共同守护大明的南疆,岂不快哉?” 朱允炆听得热血沸腾,脸上满是振奋之色,往日的怯懦与犹豫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。 他握紧拳头,眼中闪烁着渴望建功立业的光芒:“你们说得对!我身为朱家子孙,确实不该只满足于治理暹罗这一方土地。三宣六慰这块硬骨头,我啃了!能为大明一统中南半岛出一份力,能让父皇高兴,还能让兄弟们团聚,这等好事,我怎么能错过!” 第(2/3)页